极速体育

吉林市龙潭区人民政府| 2024-01-03 10:34
打印 |
字号: v|
吉林市龙潭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

  ——2023年12月27日在吉林市龙潭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极速体育  张珂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一年来,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全区人民一道,忠实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落实全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市委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目标谋篇布局,全力推动“2322”现代化产业体系向更高水平迈进,全面促进“五新型龙潭”建设向更深层次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发展方向必须正确、发展目标必须实现、发展瓶颈必须突破、发展成果必须惠及人民”深谋实干,成果丰硕。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矢志不渝、努力奋斗,实现了党建引领和振兴发展的深度融合。把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体现。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召开区政府党组会议13次、区政府常务会议9次、专题会议245次、极速体育办公会议5次,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成立区政府主题教育专题研讨班,强化学思践悟,坚持知信行统一,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解决推动11.6亿元历史债务化解、1.4万户不动产权证办理、农村饮水安全等事项1700余件,切实将成果转化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抢抓机遇、逆势而上,实现了总量增长和转型升级的同步跨越。抢抓国家、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出台机遇期,明确以深挖潜能、激活存量为主攻方向,以升规入统、双停盘活为主要途径,全力克服现有产业活力不足、外部市场低迷等不利因素影响。开展两年实现百户规上工业企业攻坚行动和服务业、商贸业、建筑业升规入统提质增效工程,规上工业企业突破80户;规上服务业企业增至34户,居民服务业规上企业实现零的突破;限上商贸业企业达到45户,新增营业收入3亿元,三产占比提升至16.4%,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盘活工业企业15户,新增产值6.2亿元,上拉规模工业产值0.6个百分点。2023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15.2亿元,同比增长7%,在全市率先突破400亿元整数关口;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28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16.3亿元;规模工业产值实现982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5%以上。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服务发展为重心,攻坚克难、克难有方,实现了发展空间和要素保障的全面突破。争取10.6亿一般债券,用时100余天,强力推进吉化转型升级项目管廊沿线、电力外线及榆树街道250平房区搬迁改造,突破项目征收规模和征收速度“双纪录”。征收房屋651户,腾空项目用地180公顷,迁改供热、供水、污水、电力等管线32条95个点位10000余延长米,铺设通讯光缆205公里,移植树木10000余株;完成郑州路北侧、江机七宗地及汽车配件厂等9宗20.19公顷土地收储工作,充分保障了重大项目建设运行需求。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改善民生为初心,直面问题、不惧挑战,实现了民生福祉和城市活力的双重提升。深入开展民生问题“大调研大起底”活动,累计发动党员干部6445人,摸排民生问题4万余项。解决一批社会问题,印发实施《建筑垃圾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城市规划区内违法建筑拆除工作方案》,清理建筑垃圾3万余立,拆除违章建筑260处,1.2万平方米;正式启动华丹大街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再生资源有序管理摸底排查,城市管理乱象逐步消除、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畅通一批民生堵点,投资829万元,建成3.2公里的榆树沟绕行公路,满足周边居民出行需求;开放免费便民停车场,有效缓解江机中学、吉化三小等学校周边停车难题;解决湘潭一区、二区燃气供给问题,惠及居民1700余户。化解一批遗留难题,黄房胡同、铁路夹线、郑州路南等地块居民回迁安置以及货币化补偿等一系列难题得到有效破解,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持续提升。 

  2023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聚力发展、稳中求进,走好转型升级之路,高质量发展呈现新局面 

  工业发展一核多元。现代化工业体系向纵深发展。主导产业稳健发力,吉化转型升级项目28套新建装置,已开工24套,中油吉化原油加工量达925万吨,为历史最高值;建龙钢铁粗钢加工量达390万吨,较同期增长近20万吨。全区规模工业用电量达到51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4.4%,以极限排产实现达产满产,全力确保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稳定在55%以上。优势产业活力释放,15万吨/年矿物油综合利用及丙烯酸酯橡胶、上海三瑞特种化学品等重点项目实现签约;2.5万吨/年冷拔丝、钢桶包装物及钢板加工配送等项目开工建设;1.6万吨/年复合助剂、6万吨/年新聚醚项目竣工投产,化工新材料、金属深加工、精细化工三大优势产业发展特色更加鲜明。新兴产业后劲十足,5万吨/年球粘土标准化、3000吨/年玄武岩纤维等项目进程加快,独具龙潭特色的非金属产业稳步发展。烧结烟气脱硝建设工程、污水处理改造等重点环保类项目投产达效,生态强区与工业强区联动发展步伐加快。创新动能全面起势,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8户,总数达到32户,均位居全市首位,形成了主导产业支撑有力,动能转化全面释放的良好发展态势。 

  现代农业蓬勃向好。牢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5600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3万亩,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47.65万亩,粮食产量达到4.15亿斤。投入农机补贴资金633万元,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5%以上。实施“龙头企业+”发展模式,打造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壮大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760个。聚焦“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项目55个,“极速体育:贡米”“乌拉街白小米”等地域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大。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实施“每乡千头肉牛养殖提升工程”,重点推动北京中康肉牛养殖项目,打造肉牛养殖示范村2个、千头肉牛养殖示范基地2个。金鸡、永成2个肉鸡产业集群活力重现,张老村、前阿拉村蛋鸡养殖密集区规模化发展。2023年,规模养殖场增加到63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31.7%,肉牛、生猪、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3.9万头、33万头、230万只,畜牧业产值突破9亿元。 

  第三产业活力释放。以现代物流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向智能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棋盘化工物流集聚区入驻企业达到35户。规上服务业重点企业实现营收10.6亿元,同比增长25.4%,高于全市20个百分点。全面推动实施“夜经济”系列活动,以“两区、两街、一市场”为主体框架,打造华港“夜经济”示范区等5个“网红”街路。组织江北百货大楼、一网超市等重点商贸企业开展大型延时促销活动25场,构建夜间消费十五分钟便民圈,限上零售额完成8.4亿元。旅游产业加快复苏,乌拉古镇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成功签约,凤吉园满族火锅文化园项目投入建设,雾凇岛、南沙红色旅游等10余个升级改造项目有序实施,新评定省2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2家。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30万人,同比增长93.7%;实现旅游收入1.49亿元,同比增长84%。 

  开发区建设提档升级。全力推进安全发展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投资9418万元,新建渭水街、锦江路二期等5条道路及给排水管网,园区西部交通路网全面建成。投资1.08亿元,启动龙北路、火炬屯区域周边供电线路迁改工程,释放瑞吉二期等项目发展空间。2023年,化工园区规模工业产值突破770亿元,其中规上化工企业实现产值745亿元,占全市化工产业比重9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单项排名全省第一,综合发展水平考核全省第四。龙潭经开区成功获批省级化工产业园,规划面积3.04平方公里,谋划布局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精细化工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预计落位中电工程绿色甲醇等项目10个。小五金创业孵化园全部建成,入驻企业5户,初步形成“围钢经济+”特色园区。 

  招商引资质量齐升。利用“以商招商、敲门招商、联合招商”等方式,紧盯世界500强、大型央企、上市公司、知名民企,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127次,引进中石油投资31亿元万吨级碳纤维等9个体量大、质量高、影响力大和产业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成功签约41万吨高效精品电磁材料、新物华仓储物流基地等项目23个,总投资111.27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4个,亿元以上项目16个。重点在谈新能源材料产业园、PVA树脂及深加工等项目22个,总投资454.75亿元。谋划储备20万吨/年秸秆生物航空煤油、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等项目97个,总投资635.25亿元。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5.49亿元,同比增长47%。 

  项目建设全面提速。全年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45个,总投资504亿元。其中,新开工25万吨无取向硅钢、C8C9综合利用等项目23个,总投资80.5亿元;续建120万吨/年乙烯、万邦达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22个,总投资423.5亿元。建龙钢铁150万吨/年焦化(一期)、美思德有机胺系列产品(一期)等15个重点项目实现竣工投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2亿元,同比增长117.8%,居全省首位。其中,制造业投资占比86.8%,同比增长132%,为夯实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助力。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开展“九解一协调”助企服务,组织产需对接会18次,促成晨鸣纸业、铜祥管业等42家企业建立合作意向;举办银企对接会、投资融资交流会9场次,完成贷款投放1.28亿元,助力近百户企业实现融资5亿元;发挥“信易贷”等平台作用,累计为25家企业成功授信金额12.5亿元。扎实推动“放管服”改革进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平均办理时限整体提速30%;全面落实税商联动和涉企税收优惠政策,“税管家”服务惠及企业7279户,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增强。个转企164户,新增市场主体7529户,总量突破4.3万户。商事制度改革获国务院通报表扬,省政府奖励500万元。 

  ——深化治理、建管并重,打造城乡建设样板,高质量发展绘就新底色。 

  城市更新有力有序。扎实推进城市更新三年行动,改造老旧小区3个,惠及居民800余户。维修维护抚顺街、江北街等市政道路6条,改造南通路、宣化路等人行步道6条,新建株洲街、徐州路等口袋公园14处,湘潭街、清源街等转角公园5处。开展“绿美江城”活动,栽植树木16.9万余株,城区新增绿地2万平方米,街路、小区、校园、河道等区域绿化覆盖面积显著增加。开展城区夜景提升工程,江北公园及5条主次街路实现亮化彩化。打造大同路、南通路美食街,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区分类覆盖率达90%,公共机构、公共场所分类覆盖率达100%。 

  人居环境加速蝶变。创建“千村美丽”示范村13个,打造“百村示范”创建村3个,评选“美丽庭院、干净人家”1200户,实施整村“无害化卫生旱厕”改造500户,绿化村屯29个,迹地更新861亩。投资400万元,建设榆树沟村自来水工程项目,新增受益村民2000余人。维修养护“四好农村路”42.9公里。完成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验收,高效推进三区三线划定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乡村发展远景更加科学有序。开展土地卫片和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整改销号问题22件,耕地保护成效明显。 

  基层治理走深走实。持续深化网格化治理模式,增设林安社区、营口路社区2个,建立社区网格548个。依托“吹哨报到”机制,组建19支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吹哨报到199次,开展“执法进社区”等市容环境专项整治30余次,依法治理城市乱象1200余处,“双城同创”“七边”治理成果得到持续巩固。行政权力“应放尽放”,50项政务服务事项延伸至乡镇(街道),11项高频事项延伸至村(社区),“推门即办、多点可办”的基层服务新模式日益成熟。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高质量通过省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守好蓝天,严格落实秸秆全域全时段禁烧,持续开展化工园区异味排查专项整治,实现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超90%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守住碧水,深入推进“林长制”“河长制”,整治河湖“四乱”问题40处;有效治理东大沟等城市河道流域,整治沟渠260延长米。20万吨/年丙烯腈含氰废水处理装置竣工试车,污水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守牢净土,开展污泥整治专项行动,污泥无害化处置水平持续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情系百姓、服务群众,践行人民至上宗旨,高质量发展彰显新内涵 

  乡村振兴成果有效巩固。强化防返贫政策性兜底,全面发挥快速发现和响应监测机制以及救助保障基金作用,开发乡村振兴公益性岗位112个,“输血”“造血”功能持续增强。投资4703万元,实施普康无抗养殖等特色产业项目21个;开展农村道路维修等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19个,脱贫人口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全区脱贫人口人均年收入达1.7万元,同比增长20.84%。 

  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升。牢牢坚持“保民生”优先原则,全年民生类支出3亿元,占区级财政收入近四成。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全年发放各类救助资金570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440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开展城市社区“定制化”养老服务试点建设,宝石花医养中心项目建成使用,山前、新吉林、龙华等街道老年食堂优化升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向品牌化、市场化、标准化发展。 

  科教文卫事业覆盖均衡。推动教育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完成基建类、装备类项目17个,实施实验学校食堂综合楼等新建项目3个,办学环境进一步优化。校车改革圆满完成,农村地区学生乘车环境更加舒适安全。“双减”政策有效落实,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行为得到全面整治。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新增特色科室6个。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不断巩固,累计改善“脏乱差”问题1100余个。举办“松水汇龙潭 幸福歌飞扬”文艺汇演、“龙潭之声”迎国庆音乐会等文体活动100余场。新评定关东宋氏木雕、赵氏中医等区级非遗项目12项。 

  安全治理格局平稳向好。开展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等10余项专项行动,整改完成各类隐患6656项。化工园区智慧监管一体化平台投入试运行,全区危化品监管态势感知系统初步形成。开展防汛桌面推演和实战演练170余次,预防性转移群众239户437人,顺利实现安全度汛。全面落实信访“清零”行动,四批次87个交办案件全部销号。 

  ——恪尽职守、担当作为,自身建设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展现新作风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全面深化依法行政。稳步推进“八五”普法,完成中期实施情况自评工作。依法办理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妥善解决八家子村拆迁、教育局房屋产权问题。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开展矛盾纠纷排查308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932件。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等各方面意见,全年办理区人大代表建议50件、区政协提案65件,办结率、答复率、满意率均为100%。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严格执行党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挖细查纠正“四风”。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突出重大决策、重点资金、重点领域的专项审计调查,严格审计各类项目37个,规范管理资金11.5亿元。树牢过紧日子思想,“三公”经费持续下降。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回顾过去的一年,高质量发展进程极为艰难,成绩取得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委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拼搏奋斗的结果,是区人大监督支持、区政协建言献策的结果,是驻区中省市直单位热情关注、倾力扶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帮助龙潭发展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龙潭振兴发展仍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诸多问题。主要是:高质量发展基础还不稳固,传统产业升级动能偏弱,特色产业集聚还不明显,新兴产业处于培育阶段;民生领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财政收支压力仍然较大,社会综合治理还有一些漏洞不足。我们要高度重视、直面问题,着力加以解决,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2024年工作安排 

  2024年,按照区委十四届六次全体会议安排部署,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拥护“两个确立”,深入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工作部署,紧扣“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发展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五新型龙潭”建设为主线、“2322”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抓手,加快培育化工、冶金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全国一流化工产业基地,为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贡献龙潭力量。 

  2024年主要预期目标建议是: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平稳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继续领跑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围绕上述目标,区政府将贯彻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精神,将2024年确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跃升年”,并聚焦“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乡村振兴、城市建管、民生工程、自身建设”六大领域,实施“六大行动”,全面加快高质量发展进程。 

  一、实施产业发展“振兴行动”,扩优势、提能级,打造现代化“2322”产业体系 

  夯实基础优势,全面激活传统工业发展活力。稳定工业运行基础,充分发挥中油吉化、建龙钢铁两大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全力支持9户市级重点企业、30户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稳定生产、扩大排产,在确保实现首季“开门红”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吉化大检修”形成的工业总产值下降影响,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力争实现正增长。全力盘活“双停”企业,强化“整体收购、技术合作、增资扩股、政府收储、开拓市场”五大途径,推动9户停产、半停产企业复工复产,形成10亿元以上产值增量。做优做强企业培育,全年力争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打造突出重点、优中选精、梯次培养的发展体系。持续抓好升规入库,开展规上工业企业扩容行动,力争到2024年末规上工业企业达到90户以上,为两年实现百户规上工业企业目标打好基础。 

  抓好转型升级,全面推动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把握吉化转型升级带来的产业链重塑机遇期,加快高纯度眼科单体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持续壮大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规模;推进900吨/年丙烯腈催化剂装置开工建设,丰富“乙烯、丙烯、芳烃”精细化工产业链;重点洽谈冶金板材智能制造项目,推进金属深加工产业向纵深发展。聚焦原料、市场、矿产资源等优势,设计谋划以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园为核心的装配式新材料功能区等8个区域板块;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推动“等容量替代”热电联产等一批节能环保项目建设进程。全面打造优势产业蓬勃发展、新兴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 

  强化均衡发展,全面加快特色服务产业升级步伐。打造服务业发展亮点。实施中储粮粮食仓储、一网全城仓储物流基地等项目,打造产、存、销、运“四位一体”全链条服务体系。力争新增规上服务业月度升规企业7户以上,推动吉林建龙信息科技公司营业收入突破2000万,补齐极速体育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短板。激活旅游业发展潜力。紧紧围绕文脉复兴、山水寄情、工业追忆、尚食美味、乡村文化、红色吉林等元素,实施“美景、美食、美物、美宿、美展”文旅工程,构建“全域、全季、全时、全景”的旅游新格局。打造冬季旅游增长极,推进鸣山绿洲雪道改扩建项目,建设雾凇岛凇雪天地主题冰雪乐园,改造江北公园休闲游园,持续开展南沙冬捕节、冰雪汽车拉力赛等系列冰雪活动。促进景区提质扩容,推进乌拉古镇环境整治项目落地实施,长吉岛乐园项目一期工程完成,“三府”实现开放利用。积极推动陶瓷工艺品、浪木根艺等特色商品开发,打造“礼遇龙潭”旅游商品品牌。 

  二、实施项目建设“引领行动”,稳支撑、提质效,打造现代化工业新城区 

  激活招商引资潜力,促进产业向集群化发展。围绕“2322”现代化产业体系延链补链强链,全年计划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不少于100次,力争签约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5个;谋划储备绿色园区源网荷储一体化、1000万吨/年生物质高附加值综合利用等50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0个;积极推进生物质精炼一体化、聚氨酯玻璃胶等50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50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力争达到230亿元,同比增长35%以上。 

  加快项目建设进程,促进投资向优质化发展。坚持“抓三早、促全年”工作理念,力保25个三早项目如期开工建设。全年开工新建20万吨/年醋酸乙烯、有机胺绿色溶剂系列产品(二期)等5000万元以上项目23个,续建吉林炭素整体搬迁及技术升级改造、C8C9综合利用等5000万元以上项目22个,力争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推进建龙25万吨无取向硅钢、吉化烟气超低排放改造等16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年内新增产值10亿元。紧盯中央预算内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抢抓万亿特别国债政策机遇,谋划包装龙潭经开区基础设施、城乡供水一体化、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等债券项目20个以上,力争到位资金10亿元。 

  全面强化要素保障,促进服务向样板化发展。抓好两个开发区平台建设。迁改吉化管廊高压供电线路3处,完成沅江路、汉江路管架建设;推进棋盘—八家子工业污水管网连通、火炬屯区域高压线路迁改等工程;谋划包装总投资12.68亿元的龙潭经开区化工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力满足项目投产公用工程配套需求。提升营商环境服务水平。全面优化审批时效,提高并联审批、容缺审批、限时办结服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平均办理时限全部压减至1个工作日内。扩展政务服务事项受理范围,“无差别”受理事项占比达到72%以上,切实做到“清单之外无审批”。深化“九解一协调”,持续提高助企服务水平。推广智慧政务体验区,构建“1+2+N”政务服务体系。 

  三、实施乡村振兴“赋能行动”,强品质、树品牌,打造现代化农业新乡村 

  稳基础,让产业更兴旺。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稳定农业基本盘,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3.1万亩,粮食产量达到4.27亿斤。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5000亩,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深化农机具改革建设,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87%。稳步提升菜篮子供给能力,蔬菜生产面积稳定在4万亩。加快畜牧强区建设,深入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养殖工程,推进大口钦镇肉牛产业示范小镇建设进程,将中康承乾打造成为全区最大的规模养殖基地。稳定黑土香、普康、幸汇三大生猪产业集群,肉牛、生猪饲养量分别突破4.2万头、33万头。着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乌拉御酒、杨屯白小米、一力乌拉草等农产品申报地理标识,加大嘎拉哈饰品、玉米叶画等产品开发和宣传力度,打造具有龙潭元素的“名特优”商品品牌。 

  优环境,让生态更宜居。投入资金5000万元,实施产业及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50个,打造“千村美丽”创建村12个、“百村示范”创建村3个,评选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1200户。持续推进“河长制”“林长制”,开展“绿美乡村”活动、流域综合治理和毁林整治专项行动,绿化村屯15个,迹地更新500亩,栽植树木1万余棵,打造“雾凇秘境长廊”绿化精品路线,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谋划建设112.2公里的乡村畅通工程,扎实开展“四好农村路”养护工作。 

  促增收,让百姓更富足。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长效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发公益岗位140个以上,持续扩大公益岗位覆盖率。加大庭院经济补贴政策力度,持续推动“一自三合”和“托管代养”模式,积极鼓励脱贫和监测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脱贫人口人均年收入达到19000元以上。 

  四、实施城市建管“提标行动”,换新貌、展新颜,打造现代化城镇新形象 

  聚焦城市更新,推进城区全域美化。高质量开展龙潭区城市建设整体提升工程,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跨江大桥入口及华丹大街综合整治,实施江北公园形象改造项目,持续推进口袋公园、转角公园建设,形成一批独具龙潭特色的城市标志性亮化美化绿化景观。推进东方新村、象园新村零散楼等2个老旧小区宜居改造,改造面积9.3万平方米,惠及居民900余户。持续完善市政路网建设,计划投资1814万元,维修改造营口路、锦州街等道路10条,维修面积4.4万平方米,铺设雨污管线1713米。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稳定高效运行,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加快清洁取暖项目建设,推进建龙钢铁工业余热利用项目取得有效进展,完成燃煤小锅炉改造8台,城乡分散式清洁取暖替代项目8940户。 

  聚焦城市管理,提升宜居宜业水平。开展占道经营、违法私搭乱建整治行动,全年计划拆除违法建筑160处。开展再生资源清理整治专项行动,打造行业统一规范、整洁文明有序的管理模式。加快推进南宁西路东风市场、劳动路综合市场等2个露天日市改革和公共资源交易工作。打造汉阳街、承德街等4条示范街路,持续深化升级大同路、南通路美食街功能定位,为全区夜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聚焦生态文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加快创建“两山基地”。强化多污染物协同减排,高质量推进全区6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持续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完善畜禽粪污“收储运”体系。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开展危险废物、化学品等高风险领域环境风险排查整治,严格管控项目准入环境,进一步完善全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做好迎接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扎实巩固整改成效。 

  五、实施民生福祉“普惠行动”,优效能、强服务,打造现代化和谐新风貌 

  提升就业保障水平。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8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5%以内。深化校城融合、产教融合,优化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全年促进630名高校毕业生择吉留吉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采取“快调、快立、快审、快结”等方式,确保劳动仲裁案件结案率达到90%以上。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三名”工程和教师专业化提升工程,全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夯实学前教育“985”目标,确保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评估认定。以校舍安全为重点,实施维修改造项目22个。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落实落细“五项管理”和“双减”工作,以“五育并举”为依托,打造品牌式课后服务。 

  全力打造健康龙潭。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实施医疗质量提升工程,大力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开展“名医、名科”建设,打造中医药和妇幼保健两大优势医疗服务体系。做实“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支持医养结合产业发展,创建安宁疗护服务试点,开展全日托养、日托照料、老年文娱等服务项目,多层次满足老年健康服务供给需求。聚焦母婴安全保障,实现妇幼保健院新建项目正式运营,持续加快妇幼保健机构专业化进程。 

  守稳筑牢安全底线。扎实推动“三管三必须”落地见效,确保安全生产责任末端落实。加快推进危化品企业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建设,化工园区智慧监管一体化平台实现全功能投入使用。加强“一委一队一站”实体化运行,坚决遏制“小火亡人”火灾事故。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组织开展危险化学品、城镇燃气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推动安全治理模板化运行。分领域开展安全演练及预案编制工作,不断提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守住政府债务风险底线,落实“化解有方、管理有序、监控有力”责任体系,持续开展闲置资产资源起底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营造安全稳定社会局面。坚持“一案一策、一人一策”推动信访积案维稳化解,依法依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做好退役军人工作。 

  六、实施自身建设“锻钢行动”,转作风、求实效,打造现代化善治有为政府 

  以学为先,把牢把准政治方向。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实际行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成效,持续巩固扩大主题教育、“九解一协调”、民生问题“大调研大起底”工作成果,进一步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 

  以实为要,提升干事创业本领。始终把干实事、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全面发挥政府党组会、常务会、极速体育办公会等议事机制作用,坚决杜绝遇事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落等情况的发生,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针对阻碍经济发展、事关民生堵点的历史遗留问题开展一次“大清仓、大见底”,持续推动解决不动产权证办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等一系列难点痛点问题,真正做到让企业满意、让群众受益。 

  以法为度,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忠实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和义务,以深化府院联动工作机制为契机,推动执法监督常态化、执法培训务实化、法律建议操作化、司法服务主动化,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发展。坚持依法行政,主动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社会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切实做好建议、提案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以廉为本,打造风清气正环境。锲而不舍贯彻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坚决防反弹回潮、防隐形变异、防疲劳厌战。健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坚决惩治腐败行为。坚持系统施治、标本兼治,聚焦工程建设、资金管理、行政审批等重点领域加强监督,围绕政府投资项目、区本级预算执行等6个重点方面加强审计,以清正廉洁的形象取信于民,切实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站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新起点,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忠实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勇挑重担、善作善成,驰而不息加快“五新型龙潭”建设,为谱写龙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精彩篇章而努力奋斗!